* Naumann(1919)用以上三个术语分别描述含有低、中或高浓度氮、磷和钙的淡水湖泊类型
* 上世纪20 年代Thienemann A.提出了湖泊营养状态,并进行了分类
* Lindeman (1942):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发展或老化中的自然过程,也即指氮、磷等营养盐浓度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
* Vollenweider (1968)率先用磷和氮对湖泊的营养状态作定量依据提出一个分类系统:贫营养、中营养和富营养
表1 湖泊水体营养状态的分类
* OECD(1982)将叶绿素a和透明度(SD)与先前的氮、磷指标列入淡水水体营养状态分类的指标中,发展了固定边界系统(TP、Chl a和SD为指标)和开放边界系统(TP、TN、Chl a和SD为指标)两种营养状态诊断模型。
* 在富营养的水体中,过剩的有机质有两种来源:
* 外来的有机质主要源于系统之外,从河流或陆地径流输移至系统中;
* 而原生的有机质是在系统内部产生的,如浮游植物、水草、底栖藻类、真菌等的光合作用或代谢活动。